2025年8月14日,自然資源部發布公告,正式批準《IMU/GNSS輔助低空高光譜遙感數據獲取技術規范》作為測繪行業標準。這一由國家自然資源部主導,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牽頭編制的技術規范,標志著我國在低空遙感領域標準化建設取得重大突破。該標準將于2025年12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為低空高光譜遙感技術的規范化應用提供了權威指導。

填補標準空白,規范行業發展
該標準的出臺有效解決了長期制約低空高光譜遙感技術發展的關鍵問題。過去,由于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各機構在數據獲取過程中采用的技術流程和要求不盡相同,導致設備性能差異顯著,數據質量參差不齊,嚴重影響了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規范》的實施將統一技術標準,規范操作流程,為行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推動產業升級,培育新業態
這一標準的發布將產生顯著的產業帶動效應:
設備制造升級:將推動國產高光譜傳感器、IMU/GNSS組合導航系統等核心設備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服務模式創新:催生專業化的低空高光譜數據服務企業,形成新的產業生態
人才體系建設:促進高校和職業院校開設相關課程,加快專業技術人才培養
國際競爭力提升:增強我國在地理信息領域的標準話語權和技術影響力
深化行業應用,提升數據價值
該標準將顯著提升遙感數據在多個重要領域的應用價值:
在精準農業領域,可實現作物長勢精準監測和養分虧缺早期診斷;在環境監測方面,能夠開展水體污染精準溯源和大氣成分分析;在防災減災領域,可進行地質災害早期識別和風險評估預警;在資源調查中,能大幅提升礦物填圖精度和植被下弱信息提取能力。
展望未來
作為國內首個低空高光譜遙感數據獲取的行業標準,《IMU/GNSS輔助低空高光譜遙感數據獲取技術規范》的實施將推動我國地理信息產業進入標準化、規范化發展的新階段。該標準不僅為行業提供了技術遵循,更將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